一、制定背景
为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噪声污染防治法》、《“十四五”噪声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加强和规范声环境功能区划分管理,提高声环境功能区划分质量,生态环境部印发《声环境功能区划分情况评估工作方案》,要求各地开展声环境功能区划分情况评估并及时调整区划。根据《声环境功能区划分技术规范(GB/T15190-2014)》,各地需根据城市规模和用地变化情况,对声环境功能区进行适时调整 (原则上不超过5年调整一次)。2018年,我市首次发布声环境功能区划(钦政办规〔2018〕7号),执行至今将近5年。随着经济社会的迅速发展,我市城市规模、建设功能用地、城市功能布局、城市路网及各类声功能区的声环境状况都发生了重大变化,现有的声环境功能区划已经不能满足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和环境管理要求。为贯彻落实自治区的工作部署,结合实际,制定《钦州市中心城区声环境功能区划》。
二、制定依据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噪声污染防治法》、《“十四五”噪声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2008)、《声环境功能区划分技术规范》(GB/T15190-2014)、《钦州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等有关文件。
三、目标工作
提升我市噪声污染防治和声环境质量管理水平,强化噪声排放源监督管理,切实解决噪声扰民等突出环境问题,不断改善城市声环境质量,保护居民身体健康,减轻噪声污染对居民生活、工作、学习的影响,减少噪声扰民纠纷,持续推进我市声环境质量改善。
四、主要内容
(一)适用范围。
声环境功能区划范围以《钦州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为依据,主要包括主城区、滨海新城、自贸区钦州港片区、三娘湾管理区乌雷岭,面积350.25平方公里。
(二)区划情况。
市中心城区无符合划分为0类声环境功能区条件的区域,1、2、3、4类区划总面积350.25平方公里(不含水域76.57平方公里和空白区域69.36平方公里),分别占总面积的3%、58%、25%、14%。
1类声环境功能区:北部湾大学、市委党校等学校教研基地以及三娘湾管理区乌雷岭,面积9.29平方公里。
2类声环境功能区:除1、3、4类声环境功能区以外的区域,面积202.79平方公里。
3类声环境功能区:钦州综合保税区、钦州港经济技术开发区、钦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黎合江工业园、中马钦州产业园区和钦州石化产业园共6个区域,面积88.63平方公里。
4类声环境功能区:
4a类声环境功能区:市中心城区城市主要道路交通干线边界线外一定距离内的区域(城市主干道、城市次干道、快速路,不含无名路)共127条,金鼓江海运航线、平陆运河边界线外陆域一定距离内的区域,公路场站(钦州港客运站、钦州汽车客运总站、钦州汽车北站、钦州汽车总站和钦州汽车南站)和港口码头(大榄坪站)共6个,面积39.59平方公里。平陆运河工程项目(市中心城区段)建设期间按2类区环境噪声标准执行,建设完成正式运行后按4a类环境噪声标准执行。
4b类声环境功能区:市中心城区内铁路干线边界线外一定距离内的区域(含高速铁路和普速铁路)共10条,铁路场站(钦州站、钦州港站和钦州东站)共3个,面积9.95平方公里。
(三)声环境功能区类别及说明。
0类声环境功能区:指康复疗养区等特别需要安静的区域。
1类声环境功能区:指以居民住宅、医疗卫生、文化教育、科研设计、行政办公为主要功能,需要保持安静的区域。
2类声环境功能区:指以商业金融、集市贸易为主要功能,或者居住、商业、工业混杂,需要维护住宅安静的区域。乡村、林地和农业用地等未开发利用区域不纳入2类声环境功能区。
3类声环境功能区:指以工业生产、仓储物流为主要功能,需要防止工业噪声对周围环境产生严重影响的区域。
4类声环境功能区:指交通干线两侧一定区域之内,需要防止交通噪声对周围环境产生严重影响的区域,包括4a类和4b类两种类型。4a类为高速公路、一级公路、二级公路、城市快速路、城市主干路、城市次干路、城市轨道交通(地面段)、内河航道两侧区域;4b类为铁路干线两侧区域。其中,公交枢纽、公路客运站场、港口站场等为4a类,铁路干线的站场、机务段和车辆段等为4b类。
乡村区域声环境管理说明:根据《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2008)的规定,乡村区域一般不划分声环境功能区,根据环境管理的需要,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可按规定确定乡村区域适用的声环境质量要求。
(四)执行标准。
根据《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2008),各类声环境功能区执行环境噪声限值见下表。昼间为每日6:00至22:00,夜间为22:00至次日6:00。
五、实施时间
自公布之日起实施。
六、解读机关
市生态环境局。
文件下载: